文/耿一偉(目前為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負責2012至2014的節目策展)
今年四月我去了奧斯陸一趟,當然也參觀了在國家劇院附近的易卜生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易卜生最後的居住地,他在這裡完成了他最後一個劇本《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
文/耿一偉(目前為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負責2012至2014的節目策展)
今年四月我去了奧斯陸一趟,當然也參觀了在國家劇院附近的易卜生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易卜生最後的居住地,他在這裡完成了他最後一個劇本《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
陳家祥飾 在《百年復甦》中飾演掙扎於藝術.人生.愛情的藝術家 - 魯貝克教授
我們彼此的靈魂 在夕陽餘暉的交會中 早已燃燒殆盡
而生命的本身,本就超越我們存在的意義。
富晨軒(謝俊慧).在《百年復甦》中被困在婚姻中的藝術家夫人 - 梅雅
她終於傾身在自由裡了,
只是那裡沒有他,沒有陽光,也沒有充足的空氣。
王世緯.在《百年復甦》中將飾演藝術家終其一生深愛的女人 - 隱瑞妮
她只不過犯了女人在愛情中的原罪
因為她狠狠的愛了。只因為她狠狠的什麼都給了。
Jayanta即將要在今年九月挑戰寫實主義經典劇作?
有沒有搞錯??
西方戲劇大師易卜生又怎麼和跨文化劇場扯上關係?
大家說到Jayanta, 總會想到過去諸多充滿亞洲傳統劇場風格美學的作品
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是挪威最重要的劇作家,自1850年起開始其創作生涯。早期他的作品大多取材自挪威的民間傳說,深受浪漫主義影響,1864年,他得朋友的幫助而前往意大利,並在那裡創作了《勃郎德》(Brand, 1866)及《培爾金特》(Peer Gynt, 1867)等多個成本功劇作。這時候易卜生的作品充滿詩意,深具浪漫主義色彩。
1868年以後,易卜生遷往德國生活,而他的風格漸漸由浪漫主義變成寫實主義,像《社會棟樑》(The Pillars of Society, 1877)、《玩偶之家》(A Doll House, 1879)、《群鬼》(Ghosts, 1881)及《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 1882)等,均專注探討社會問題,這些劇作亦被稱為問題劇(problem play)。當時他被冠以激進思想家和好辯劇作家之名,而他的作品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各地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