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是挪威最重要的劇作家,自1850年起開始其創作生涯。早期他的作品大多取材自挪威的民間傳說,深受浪漫主義影響,1864年,他得朋友的幫助而前往意大利,並在那裡創作了《勃郎德》(Brand, 1866)及《培爾金特》(Peer Gynt, 1867)等多個成本功劇作。這時候易卜生的作品充滿詩意,深具浪漫主義色彩。

1868
年以後,易卜生遷往德國生活,而他的風格漸漸由浪漫主義變成寫實主義,像《社會棟樑》(The Pillars of Society, 1877)、《玩偶之家》(A Doll House, 1879)、《群鬼》(Ghosts, 1881)及《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 1882)等,均專注探討社會問題,這些劇作亦被稱為問題劇(problem play)。當時他被冠以激進思想家和好辯劇作家之名,而他的作品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各地廣泛流傳。 

及後易卜生的作品漸漸轉而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摒棄純寫實主義的風格,大量使用象徵語言,使故事可以有多種闡釋,如《野鴨》(The Wild Duck, 1884)、《羅斯墨松》 (Rosmersholm, 1886)、《海達蓋博勒》(Hedda Gabler, 1890)、《大建築師》(The Master Builder, 1892)、《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 1899)等。

儘管題材和風格有所改變,易卜生劇作的基本主題仍是關於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與妥協。由於中產階層抬頭,人們往往會在自我與社會責任之間迷失,易卜生藉他的劇作將這個主題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他認為戲劇不只是娛樂,而是應該提出討論和展示劇作者的觀念,這對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及理想主義作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技巧方面,易卜生摒棄旁白,使所有開場的安有排皆有其目的,場景之間各有前因後果,結局合乎劇情發展的邏輯。角色對白都經過仔細斟酌,期能顯示人物及其生活環境。易卜生開創現代戲劇的先河,因此被冠以「現代戲劇之父」的稱號。

arrow
arrow

    EX-亞洲劇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