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silenus00 (silenus00) 看板: Drama
標題: [心得] 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和其他
時間: Mon May 10 19:58:51 2010

看EX-亞洲劇團的《假戲真作》。
有點霧氣和濕氣的夜色,繁密的草叢,低矮的房舍,有舊房子或東部房子的感覺。
從捷運站步行到這裡,頗遺世獨立,飄散著進入「劇場」或儀式場的氛圍。
我喜歡這裡勝過台北市那幾處劇場表演場所。

這齣戲的兩位演員Chongtham Jayanta和魏雋展,
演技很讚,劇情帶有印度民間傳說的色彩,
在真真假假中直指人性。
戲子演僧人,讓人願意奉獻全部財產,這是聖僧還是騙子?
扮演魔鬼,殺死人,是犯罪還是藝術的極致?
最後演出陪葬的女子,被迫走向火葬場被焚,是成功?還是無辜?
這齣戲引發對於表演(或者所有藝術作品)藝術的「真」、
傳神、完美,與現實生活的「真」與「完美」之間,如何界定與衝突。

既然兩位都是硬底子演員,期待就多了一點。
整齣戲的音樂帶有印度風和台灣舞台劇味道的國語歌風格。
印度風可能因為我沒有太多生活上的對照組,覺得挺順暢的,
包括Jayanta講印度話時,雖然聽不懂,但他的肢體與表情,還可以接受。

但魏雋展的部份,想再說一下。
魏的歌唱部份不像果陀的百老匯風格,不像國語流行歌,
和傳統戲劇的曲調似乎也沒關連,四不像的拼裝,可惜曲風和唱腔不大自然。
包括魏的台詞,有時覺得有點卡,這種「卡」不是他的演技,而是整體表演的風格問題。

「卡」是指不是製造出來的戲劇疏離感,
像還沒找對焦聚的語境,既不像老一輩講的帶有家鄉味的國語,
也不像年輕一輩講的不算標準的國語,倒有點像新聞主播的腔調。
這種腔調除了台北現代劇場和都會中產階級的場所外,其實不常在我生活周遭聽到。

這問題困擾我很久了,就藉這次向大家請益吧。
開始注意劇場語境的問題,是幾年前看紀蔚然的「夜夜夜麻」和莎妹的戲時。
那時覺得有點怪,為何在現代劇場裡字正腔圓的國語比例如此高?
是因為演員原本這樣講話的?不管演年輕的還是演老的。
但這恐怕無法說服人,因為「演員」從來就不只限講標準國語,
在台灣演員應該可以在劇情裡說出比重不同的帶有閩南語、客語
、原住民語腔調的國語(不是像偶像劇那種故意誇張,然後製造嘲笑母語的梗)。

為何到現在,電視劇、劇場還是慣用單種語言(經常是國語劇、台語劇、客語劇)
來表演,忽略台灣所具有的語境多樣性呢?
我不是圈內人,無法理解是否實際操作層面的考量。

再回到《假戲真作》。
其實聽起來字正腔圓的國語口條,
卻往往無法傳達像北京話(上海話)相聲,
或閩南語說書的表情與語彙的戲劇張力,
以致於在《假戲真作》裡,當魏雋展扮演說書人角色時的國語,
仍無法表現出屬於傳統式的,
還是現代式的念白(偶而出現一兩句台語詞彙時,還顯得有力道。),
讓人找不到對應的戲劇語境。

怎樣的腔調與口音,可以比較傳神地表達戲劇語境上所承載的情緒轉變?
中國電影、電視劇似乎也和我們面臨同樣問題,配音讓問題更嚴重,
他們壓抑各地「方言」,獨尊普通話的惡習,
和台灣幾十年前獨尊國語相去不遠。

這問題在傳統戲劇上我沒有發現,
京劇、歌仔戲、布袋戲的口白和唱腔如何咬字、抑揚頓挫,
有規則可循,反而可以反應這時代台灣語境的劇場語言,卻怪異彆扭。
電視劇更怪異,偶像劇男女主角(尤其是女主角)不講台語
(或客語、原住民語,除非在大愛台、客家台、原民台),
即使他的父母爺奶親戚講(更老一輩應該還會摻雜日語),
他們硬是不講,好像講母語會降低他們「偶像」的身份,挺畸形的。

抱歉,這戲劇語境的問題,寫得拉里拉雜,請見諒。
再回來《假戲真作》。儘管《假戲真作》標榜跨國合作,
但不同文化組合之間,還是有主有從,
這齣戲印度的元素之外,台灣或華人文化的元素並不明顯,
不過這不重要,只要拼裝得好,即使一比零也沒關係。
這齣戲的印度風,對於向來想到「亞洲」只關心日韓,
或只透過英美眼光看印度的台灣觀眾,
已經打開一扇令人期待的櫥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X-亞洲劇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