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印度到台灣《阿濕波變身記》

<轉載自樂多日誌/觀眾feedback>


雖然近年進入台灣的移工甚多,劇場界也有牯嶺街小劇場(台北藝術節裡的「亞洲藝術共同體」極為一例)、差事劇團等不斷引進或外銷至亞洲各國進行交流,面目看似繽紛,可是一旦問到是否了解他們,我想理解的程度上還是頗低的。

EX-亞洲劇團的不同點在於,藝術總監雖為印度籍的Chongtham Jayanta Meetei(中文名是江譚佳彥),但他們可是深耕於苗栗,並非國外團體。其原因也就是來自於團長林浿安與Jayanta的一段情緣,不過這並非一個八卦場合,所以就講到這為止吧。

 

《阿濕波變身記》改編自印度劇作家Girish Karnad的同名作品,敘事分成兩線,一邊是馬頭人阿濕波極力尋找著變成真正人類的處方,但只有前後出現,主要的故事都留給了帕米妮、提婆達多、迦比羅的三角戀情,前兩人為夫妻。中間,兩位好友為了解決同愛一人的難題,相繼於卡利女神廟前自刎。帕米妮懇求卡利女神使他們復活,但一陣慌亂之中帕米妮卻錯置了兩人的頭。那麼,能夠擁有帕米妮的究竟是有著丈夫身體的人抑或有著丈夫頭顱的人呢?

對著近乎空景的舞台(相比於想像中的豐美的神話場景),演出後蒐集資料才知道這並非省錢或潦草,而是印度古典戲劇的傳統。也就是說,舞台上盡量避免實物的出現,要利用演員的服飾、說話、動作、步姿等方式來表達。就觀看的層次上,飾演薄伽梵的吳朋奉飾演的薄伽梵在司幕者(類似說書人,但說書人往往等同敘述者,司幕者則不見得是唯一的敘述者)的扮演上,有時可用聲音罩住全場,有時則否,狀態似乎沒有調整完善。此外,除去略顯生澀的盧侑典(提婆達多),其他演員則都表現了一定的質感,王珂瑤飾演卡利女神時那驚天動地的尖吶,更是具有十足的爆破力。

這齣戲同時採用了印度古典舞蹈的兩支,女主角帕米妮對應的是發源印度南部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劇中一對真人玩偶(不知道是不是「印度劇偶」的擬人化?)對應發源印度東北部,也是導演故鄉的曼尼普爾(Manipur)地區的舞蹈,兩者最早都被運用於宗教場合。印度古典舞蹈有著豐富的手勢語言,不同的手勢代表的意義迥然不同,而印度的戲劇向來與舞蹈也是分不開的。

翻看節目單的演職員介紹,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團長/製作人林浿安、藝術總監/導演Jayanta、演員洪珮菁都曾赴新加坡實踐表演藝術學院修習「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訓練」,此計劃乃2000年由新加坡一代劇人郭寶崑(1939 ~ 2002)創設,內容包括數種東西方的訓練系統,師資與學生均來自世界各地。如果EX-亞洲劇團能夠持續的發展,說不定在演員訓練、跨地合作的部份,能夠發揮出非常大的效益。

EX-亞洲劇團,一個團址設在苗栗的劇團,務必使他們在短期內要付出很多成本,舉凡排練、交通等等。不過,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必要之重吧。

不管如何,我會記得當晚觀看的開懷,以及後續翻找資料獲得的知識愉悅。


參考資料:
1、《阿濕波變身記》節目單。
2、孟昭毅等著,《印象:東方戲劇敘事》,昆侖出版社,2006年3月。
3、歐建平,《世界舞蹈史》,東方出版社,2003年1月。
4、印度和世界音樂文化入口網
5、柯思仁等著,《懷念新加坡華文戲劇大師郭寶崑》,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第五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X-亞洲劇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